LMC Automotive:欧洲车企因在中俄美三大市场遭遇销量暴跌而陷入困境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3日16:48
    欧洲汽车市场并未在2025年一落千丈,但明显陷入停滞状态 

  几十年来,欧洲汽车行业的发展依赖于强劲的出口市场,其中俄罗斯、中国和美国在推动销量和盈利水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尽管内需依然对欧洲车企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外部市场为它们带来了规模效益与稳定性,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上述模式在2025年出现了明显失灵的迹象。欧洲车企在中俄美这三大主要非欧盟市场同时遭遇销量和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的情况,这在现代汽车史上还是头一次。在此情况下,欧洲车企失去了一块关键的缓冲地带,加之内需也停滞不前,该地区的新车销量因此正面临结构性放缓。

  欧洲车企在三大市场遭遇销量暴跌

  俄罗斯曾是欧洲车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但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市场完全对欧洲关闭。西方车企悉数撤出俄罗斯市场,中国车企则迅速填补了它们离开后的空缺。如今,欧洲车企在政治和商业层面都难以进入俄罗斯市场。尽管有关于欧洲车企重返俄罗斯市场的讨论,但此举依然面临重重障碍。

  此外,长期以来作为欧洲车企全球销量最大增长引擎的中国市场如今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开拓。消费需求放缓和中国本土车企(尤其是电动车企)的崛起损害了欧洲车企的利润。老牌车企正面临利润和市场份额缩水的问题,其中大众、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都在2024年遭遇巨额亏损。

  与此同时,美国的保护主义倾向日益严重。特朗普政府对进口车加征25%关税的举措对本就举步维艰的欧洲车企来说是又一次沉重打击。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的数据显示,欧洲车企在美国制造的汽车中,有多达60%用于出口。此外,美国是德国汽车行业最重要的出口市场。3月,宝马警告称,不断升级的贸易冲突可能导致该车企今年获利缩水10亿美元,而保时捷和梅赛德斯-奔驰则可能因美国对进口车加征关税而损失37亿美元。

  中俄美三大市场中的任何一个陷入困局都会引发担忧,但如今这三大市场的同时恶化造成的结构性破坏使欧洲市场比近年来任何时候都更加脆弱。

  内需无法弥补外部损失

  由于出口疲软,欧洲本土已成为销量竞争的主战场。然而,内需的增长速度不足以支撑汽车行业的发展。2025年1-3月,欧洲汽车累计销量遭遇滑坡,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所有主要市场的汽车销量都出现了负增长。2023年出现的复苏势头已停滞,欧洲市场正面临着节节败退的局面。

  经济形势是汽车销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依然低迷且高通胀持续,致使欧洲央行(ECB)在货币政策和降息决策上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车价的可承受性已成为主要障碍,即使市场上出现了更多混动和电动车型,消费者对价格依然十分敏感,导致其推迟购车决定。对于车企和经销商来说,出口损失带来的额外压力正落在目前犹豫不决的消费群体身上。

  雪上加霜的是,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迅速崛起,而在电动车领域的崛起势头尤其迅猛。比亚迪和名爵等车企在欧洲多国稳步提高市场份额,它们推出了极具价格竞争力且配置出色的电动车,由此加剧了市场竞争并对车价形成了下行压力,而那些难以实现电动车大规模生产的欧洲老牌车企所承受的压力尤为巨大。对于欧洲本土车企来说,这意味着不仅要应对需求放缓的问题,而且还将在仅存的需求中丢失市场份额。

  东欧市场展现出一定韧性,但规模有限

  与西欧市场的停滞形成对比的是,中东欧市场展现出有限但值得注意的韧性。波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的汽车需求和本地产能都略有增长。

  中东欧地区正受益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消费以及政府的扶持政策。为降低生产成本并更加贴近主要市场,一些车企加大了对东欧工厂的投资。中东欧国家正在成长为愈发重要的生产中心和规模较小的发展中消费市场。虽然中东欧市场无法弥补中国或美国市场的销量损失规模,但其为车企提供了具有成本效益的生产基地和渐进式的销量增长。

  存在复苏的可能性,但销量仍将波动

  欧洲汽车市场并未在2025年一落千丈,但明显陷入停滞状态。俄罗斯、中国和美国同时失去了对欧盟汽车销量的支撑能力。由于经济逆风因素的压力以及行业向电动化的结构性转型趋势,欧洲地区的内需减弱,汽车行业正步入增长缓慢、区域分化加剧的时期。该机构预测,若经济形势企稳,同时车价的可承受性有所改善,2025年后欧洲汽车市场有望出现小幅回暖,西欧轻型车销量将在2026年和2027年分别实现约2.2%和3.0%的年增长率。在回暖真正出现之前,汽车销量仍将波动且不均衡,并将越来越依赖于中东欧发展中市场的微弱增长。如果消费者信心和车价方面没有结构性改善,欧洲轻型车市场仍将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在全球动荡和内需复苏不充分的夹缝中进退两难。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相关资讯: